当前位置: 首页信息

渝中区

信息详情

渝快办,区人力社保局,扶贫,区经济信息委。街道。

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政府。

自然地理/渝中区

渝中区位于北纬29°31′50″-29°34′20″,东经106°28′50″-106°35′10″,地处重庆市西南部,长江、嘉陵江汇流处。渝中区东、南、北三面环水,西面通陆,为东西向狭长半岛。渝中区东、南濒临长江,与南岸区水域相邻;北面濒临嘉陵江,与江北区水域连界;西面与沙坪坝区、九龙坡区接壤。全区总面积为23.71平方公里,其中,陆地面积18.54平方公里。境内地形*处海拔394米,*处167米,坡降很大,高差悬殊。

渝中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,受特殊地形、地貌影响,具有气温高,日照少,雨季长,湿度大,云雾多,霜雪少,风速小等气候特点,是著名的“雾都”和长江流域三大“火炉”城市之一。近年来,雾日呈减少趋势,极端*气温呈下降趋势,极端*气温呈上升趋势,淡化了“雾都”和“火炉”的称号。

教育/渝中区

至2012年底,渝中区普通中学14所,职业中学2所,小学32所。2012年,学校招收学生普通中学8124人,职业中学1236人,小学4735人;在校学生普通中学25505人,职业中学3792人,小学31874人;毕业生普通中学8193人,职业中学1278人,小学5917人。幼儿园教师741人,在园幼儿12096人。
普通中学主要有:重庆市求精中学校、重庆复旦中学校、重庆市第二十五中学校、重庆第二十六中学校、重庆市杏林中学校等;
小学主要有:渝中区中山小学、渝中区解放东路*小学、重庆大同实验学校等;
职业学校主要有:渝中高级职业学校等。

历史沿革/渝中区

渝中区区境是重庆市的母城和发源地;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。公元前1027年,周武王灭殷,建立巴国,区境属巴国江州地域,较长时间为巴国国都所在地。公元前316年,秦灭巴国。两年后,以巴国地置巴郡,区境属巴郡江州县地域,为巴郡和江州治所所在地。从汉代至清代,区境先后属江州县、垫江县、巴县地域。其中,从公元561-1929年,属巴县地域,历时1368年。历为郡、州、路、府、省、县治所所在地。其中,从公元1363-1371年,为大夏国国都所在地。

1929年,国民政府在巴县城区正式设重庆市,区境属重庆市地域。1935年,重庆市下设5个区,*至第四区在今渝中区境。1939年,重庆市下设12个区,*至第八区在今渝中区境。1942年,重庆市下设17个(陆上)区和1个水上区,*至第八区和水上区的一部份在今渝中区境。1946年,重庆市下设18个区,*至第八区在今渝中区境。在此期间,区境一直是市政府所在地。抗日战争时期,区境为中华民国战时首都、陪都和中共中央南方局、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所在地。

重庆解放后,重庆市人民政府于1950年6月将原重庆市*区至第七区命名为*区。1955年11月,*区改称市中区。1995年3月,将沙坪坝区大坪和化龙桥街道划入市中区,市中区更名为渝中区。在此期间,区境曾为中共中央西南局、西南军政(行政)委员会、西南军区所在地,并一直是重庆市党、政、军领导机关所在地。

领导/渝中区

区委书记:唐英瑜(1965年-)四川南充人,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,高级经济师,198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
区长:扈万泰(1967年-)河北遵化人,工学博士,1991年7月参加工作,中共党员。2013年3月,任重庆市渝中区委副书记,区人民政府党组书记、区长。

经济状况/渝中区

渝中区"九五"期间GDP年均增长10·2%,2001年GDP实现124·5亿元人民币,增长10·5%。其中,二、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9·3:80·7,产业结构合理。全区商贸零售总额359·1亿元,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亿元,占重庆市的比重达七分之一强。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8092元。

交通状况/渝中区

渝中区是重庆市水陆客运交通枢纽。铁路重庆站是渝川、渝黔、襄渝3条铁路干线的交汇点;朝天门港口是长江上游*客运港口。跨江大桥有东水门大桥、千厮门大桥、黄花园大桥、重庆长江大桥及复线桥、菜园坝长江大桥、牛角沱大桥、渝澳大桥、嘉华大桥等,有向阳隧道、八一隧道、石黄隧道等。轨道交通1号线、2号线、3号线等线路经过渝中区。

人口民族/渝中区

2005年全区户籍人口59.94万人,比2000年增加1.7万人,增长2.9%,年均增长0.6%,其中,非农业人口599165人。“十五”期间,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了连续五年的负增长,2005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-2.31‰。根据重庆市1%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反馈资料显示,2005年末渝中区常住人口总数为69.2万人,比2000年增加2.7万人,增长4.1%,年均增长0.8%。2005年全区计划生育率为97%。

民族构成为:汉族人口为66.04万人,占99.28%;回族、土家族、满族、苗族、壮族、蒙族、彝族等37个少数民族人口为0.48万人,占0.72%。渝中区共有家庭20.44万户,家庭人口为56.70万人,占总人口的85.24%,平均每个家庭的人口为2.77人。

景区景点/渝中区

解放碑
解放碑位于渝中区民权路、民族路和邹容路交汇处,原名“抗战胜利纪功碑”,是中国*一座纪念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的国家纪念碑。
洪崖洞
洪崖洞位于渝中区沧白路旁,面积4.6万平方米,以“吊脚楼”风貌为主体,依山就势,沿崖而建,体现了“山城”独有特色。
湖广会馆
湖广会馆位于渝中区东水门正街,建于乾隆二十四年。占地面积8561平方米,有广东会馆、江南会馆、两湖会馆、江西会馆及四个戏楼,是中国明清时期南方建筑艺术的代表,也是中国现存规模*古会馆建筑群。
重庆人民大礼堂
重庆人民大礼堂位于人民路学田湾,是一座仿古民族建筑群,也是重庆独具特色的标志建筑物之一。

名优特产/渝中区

重庆凉糍粑
重庆凉糍粑为特色小吃,做法为:糯米温水浸泡后在饭甑内用旺火蒸熟,将熟米饭放入石礁窝内,再用舂茸成糍粑。糍粑凉后,一半在撒有黄豆粉的案板上,摊开压平成片;另一半盖在上面,切成块就可以了。
山城小汤圆。
山城小汤圆主要食材有吊浆汤圆粉、川白糖、猪边油等,是一种甜点。

城市荣誉/渝中区

2010年11月,渝中区创建市级环保模范区已通过重庆市政府组织检查验收。
重庆人民大礼堂
2011年12月,中央文明委在北京召开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,渝中区荣获第三届全国文明城区称号,渝北区通过复查继续保持全国文明城区称号。
2012年2月,重庆市政府表彰授予15个单位首届重庆市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奖,渝中区成为重庆区县科协系统*殊荣的单位。这是自中国科协1999年启动创建以来,渝中区连续11年保持全国科普示范区称号。
2012年12月,“第二届中国爱心城市大会”在福建省晋江市落下帷幕,渝中区荣获2012年度“中国爱心城市(区)”荣誉称号。
2013年1月,国家卫生部组织专家组结合材料预审、现场考评和综合评审后,认定渝中区达到了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考核方案要求,授予渝中区“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”称号。

基本概况/渝中区

渝中区是重庆市的母城渝中区是重庆市的母城和中心城区。她地处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,幅员面积23.71平方公里,人口逾66万,是著名的“山城”、“江城”、“不夜城”;她拥有3000多年历史,是巴渝文化、抗战文化和红岩精神的发源地。据不完全统计,近年来,全区共荣获各类全国性荣誉称号93个,其中属重庆市*荣誉称号11个。
渝中区是重庆市的政治中心。中共重庆市委、市人大常委会、市人民政府、市政协委员会和驻军领导机关均驻在此。渝中区是重庆市的经济强区。2005年,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41亿元,商贸销售总额达到580.2亿元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60.6亿元;在区商业银行市级机构达到18家;中国西部*商业街——解放碑中央商务区已汇集了90%的驻渝国内金融机构,2/3的驻渝境外银行和保险机构,3/4的驻渝世界500强企业和外国驻渝领事机构;随着重庆“十字金街”的正式开街,国家特大型工业品综合交易市场和西部地区*综合交易市场——朝天门市场的日益繁荣,渝中区已基本形成了面向重庆,辐射西南的区域性金融中心。

渝中区还是重庆市的水陆客运交通枢纽。区内的重庆火车站是成渝、川黔、襄渝3条铁路干线的交汇点,朝天门港口是长江上游*客运港口,她已成为重庆市联系全国各地的重要窗口。

渝中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。重庆市已确定渝中区为素质教育实验区和德育实验区;连续多年评为全国先进文化区;医疗机构齐全,设备先进,力量雄厚,是重庆市的医疗卫生中心。另外,渝中区信息化水平接近沿海发达地区平均水平;城市建设突飞猛进;中介服务业初具规模;都市旅游形势喜人,已成为优秀旅游城区。

渝中区的奋斗目标是:到2007年,初步建成西部经济强区、文化名区和现代都市风貌区,到2020年,基本实现现代化。

渝中区将不断巩固提升商贸、金融、信息、文化“四中心”的地位,加快构建基础教育、医疗卫生“两大高地”,完善提升水陆客运交通枢纽,加快产业优化升级,完善城市综合功能,努力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,推动城区现代化建设不断开创新局面。

社会发展/渝中区

“十五”期间,渝中区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,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性支出均突破万元大关。2005年,渝中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240元,五年平均每年增长10.3%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0560元,五年平均每年增长9.9%。从消费结构看,衡量居民生活质量的“恩格尔系数”2005年下降到36.1%,比2000年减少3.2个百分点,恩格尔系数已连续6年保持在40%以下。


“十五”期间,渝中区综合经济实力跃上了新台阶,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增长态势。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(GDP)突破200亿元,达到241亿元,按可比价格计算,比2000年增长69.0%,年均增速11.1%,比全市同期年均增长速度高0.2个百分点。区级政收入突破10亿元,2005年达到11.12亿元,比上年增长23.4%,五年内年均增长21.7%。商贸中心地位稳固。商贸销售总额突破500亿元,2005年达到580亿元,比上年增长13.1%,五年内年均增长13.1%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5年达到160.6亿元,比上年增长12%,五年年均增长12.1%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势头强劲。2005年达到95亿元,五年内累计完成投资额368亿元。招商引资成效显著。2005年实际利用外资1.26亿美元,比上年增长21.2%,五年内实际利用外资总额4.4亿美元,占全市外商直接投资的四分之一。渝中区在经济发展中,加快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。五年来,全区第三产业发展持续增长,商贸、金融、信息、旅游四大支柱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。*产业已随化龙桥地区的改造而全面退出渝中区,第二产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21.9%下降到11.4%,第三产业比重则由2000年的78.1%上升到88.6%;2005年,渝中区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200亿元,达到213.4亿元,按可比价格计算,比2000年增长了73.7%,五年内平均每年以11.7%速度递增。

自然地理/渝中区

渝中区位于北纬29°31′50″-29°34′20″,东经106°28′50″-106°35′10″,地处重庆市西南部,长江、嘉陵江汇流处。渝中区东、南、北三面环水,西面通陆,为东西向狭长半岛。渝中区东、南濒临长江,与南岸区水域相邻;北面濒临嘉陵江,与江北区水域连界;西面与沙坪坝区、九龙坡区接壤。全区总面积为23.71平方公里,其中,陆地面积18.54平方公里。境内地形*处海拔394米,*处167米,坡降很大,高差悬殊。
渝中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,受特殊地形、地貌影响,具有气温高,日照少,雨季长,湿度大,云雾多,霜雪少,风速小等气候特点,是著名的“雾都”和长江流域三大“火炉”城市之一。近年来,雾日呈减少趋势,极端*气温呈下降趋势,极端*气温呈上升趋势,淡化了“雾都”和“火炉”的称号。

著名人物 /渝中区

徐文彬
徐文彬(1920- ),史学家、书法家。中国民主同盟盟员,文博研究馆员,曾任重庆市《文物志》主编,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。
明朝兰
明朝兰,民间面塑艺人,常住渝中区。鉴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上作出的贡献,渝中区档案局将其列为第二批建档名人名单。
陈有杰
陈有杰(1951- )江津人,常住渝中区。一级美术师,军旅书画家。任重庆巴渝书画院院长。
友情提示
此页是<渝中区>的介绍页面,并非官方站点,我们收集于网络只为广大网民快速查询提供帮助。
如涉及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在30日内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点此纠错或删除此信息
信息资料
信息名称: 渝中区
信息栏目: 信息简介 网站链接
网页版本: 手机版 电脑版
推荐信息
 
热门信息